笔趣阁 > 长风起 > 第35章 三愧

第35章 三愧


殿外,寒风凛凛,百步阶上起了厚厚一层寒霜。殿内,檀烟袅袅,百官皆满头大汗,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今日的早朝格外漫长。

        而监察司也只是第一件事罢了。

        “贾老,你在天都当差已经多少个年头了?”天后小口嘬了嘬茶水,突然低头问道。

        “老臣在。”工部尚书贾博仁心里咯噔一声,慌忙出列说道:“老臣已在天都做了三十四年。”

        “真久啊。”太后摇头叹道:“比我入宫的年头还要久。”

        单凭这句话,一众官员也已听出了太后的意图,皆低头不敢言语。

        贾博仁浑身冒汗,听了这话,更是觉得胸闷难挨,他缓了几口气,才说道:“老臣愿为大虞鞠躬尽瘁。三十余年还不算久,臣还能再做三十年。”

        “哈哈哈”

        太后仿佛是听了什么有意思的玩笑话,突然笑出声来。而这笑声却听得堂下众臣毛骨悚然。

        “再做三十年?那你不成了老妖精了?”太后抬眼说道:“也不知道,三十年后,哀家还在不在。”

        “太后凤体康泰,万寿无疆。”众臣齐声说道。

        “贾老啊,你年岁也高了,不能不服老啊。”太后细声细语地说道:“听说你老家是在淮州?”

        “回太后,正是。”贾博仁拿出手帕,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小声回道。

        “也该回家里看看了。”太后说。

        贾博仁脚下一软,没有站稳,幸好身边有人搀扶,只是踉跄了几步,不然真就要摔倒在地上。他整了整衣袖,冷声道:“贾家乃工部世家,祖上世代为官。臣自问从官以来,为朝堂,为工部兢兢业业。臣”

        “高岩堂,你说呢?”太后似乎根本没有听见贾博仁的话,自顾自地问起话来。

        贾博仁的确家世显赫,又是光诚帝亲定的立命八大臣,本应在新帝登基后呼风唤雨,风光无限。只可惜,位列立命大臣之首的六部首辅大臣、吏部尚书卫峰已经患病离世,紧接着兵部尚书苏平与户部尚书赵世渊先后入狱,如今的立命八大臣,只如一盘散沙,位微言轻。

        “臣”高岩堂出列小声念道:“臣不知。”

        高岩堂是寒门出身,光诚十二年高中进士,虽说殿试的表现可圈可点,却也被放在了翰林院供职。没想一次偶然机会,光诚帝竟记起了这人的名字,将他安排去了工部做郎中。他也算是任劳任怨,不争不抢,哪知五年后,又赶上了工部侍郎告病归乡,这才侥幸得了工部侍郎的位置。

        可今日太后点他,他也的确是不知如何回答。因为高岩堂这些年在早朝上发言的次数,一只手便数的过来。再加之工部尚书贾博仁一向强势,也从不把下属放在眼里,更没给过高岩堂什么露脸的机会。高岩堂倒也全不在意,工部侍郎的位置于他而言,已经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高处不胜寒,二品尚书的位置,他一介书生,这辈子想都不敢想。

        “我觉得你坐这工部尚书的位置,倒是合适啊。”太后柔声说道。

        高岩堂不敢想,太后却偏偏叫他想。高岩堂无权无势,太后却偏偏找的是这样的人。背景干净、知恩听话,又正好是工部侍郎,放眼整个朝堂都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合适的人选。

        高岩堂愣住片刻,脑海中重新过了一遍太后的话,这才回过神来,赶忙伏在地上回话道:“谢太后赏识之恩,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太后重望。”

        “起来吧。”太后挥手笑笑,轻声说道。

        高岩堂才站起身来,一旁的贾博仁却一头栽倒在地上,可他身旁的几位大臣竟无人敢上前搀扶,硬生生把目光挪去了别处。

        “许是殿内太热了,贾老年岁高了,扛不住。”太后见状冷冷说道:“来人,快把贾老扶下去休息。”

        几个小太监跑到贾博仁身边,却怎么也使不上力气,贾博仁像是粘在了龙殿的地板上,嘴里“哎呦,哎呦”地叫着,却怎么都不起身。

        太后倒是看不出生气,只温和说道:“去,叫几个侍卫过来,务必把贾老扶下去休息。”

        贾博仁听说要叫侍卫,蹭地一下坐起身来,也不再喊叫,只是双目无神地朝殿前望去。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次身处龙殿之中了。三十年前,他贾博仁也曾经意气风发,势不可挡,三十年后,却落得如此荒唐地步。

        殿内鸦雀无声,一片死寂。前排的老臣们向来明哲保身,从不蹚这种浑水,后排的新臣们虽一腔热血、满腹牢骚,今日却是和太后站在了一边:这些在朝堂一呆就是三十年的老人们,是该歇歇了。

        苏怀遇默默听着,心中暗自琢磨:果然如卫子期所料,太后会动工部。他正低头想着事情,忽然觉得身旁有风,转头一看,竟是礼部尚书刘策出了列。

        “太后,老臣今日有几句话想说。”刘策行礼说道,还专门强调了“老”字。

        苏怀遇诧异。他能想到今日任何人出列,却唯独想不到是刘策,那位十日上朝有九日都不在的刘策,乱世纷争却能独善其身的刘策,居烨阳如临天下的“贱疯君”刘策。

        “哦?”太后的心思与苏怀遇一致,见刘策出列,心中也生出一分好奇来。

        “老臣以为,贾博仁为大虞呕心沥血,若是就这样让他告老还乡,恐怕会叫人心寒不已啊。”刘策声音宏亮,与往日唯唯诺诺的模样判若两人。

        “贾博仁年岁已大,哀家也是为他着想。”太后猜不出刘策的意图,应付说道。

        “臣今年七十有二,光诚帝登基时,臣便已任礼部尚书。虽做了这么多年的官,可臣却实在心中有愧。”刘策故弄玄虚,说了半天,除了卖弄年岁外,其余的叫人听着却全是废话,属实有他的风格。

        “你又何愧之有?”太后有些不耐烦道。

        “老臣有三愧。”刘策弓着腰说:“这一愧,愧在辛劳。老臣为官多年,论劳苦,却远不及贾老。当初为河西修建粮马道,贾老不辞辛苦,亲自监工,作为二品大员,实属不易。这二愧,愧在功绩。河西粮马道,十几年来,为守卫军送去了多少粮食物资,才造就了今日的河西大军,让河西变成了大虞与西戎间一面牢不可破的屏障。论功绩,臣实在比不过贾博仁。这三愧,愧在当之有愧,老臣辛劳和功绩都比不上贾老,如今贾老归乡,臣又有何脸面做这礼部尚书之位啊。”

        刘策一席话,如山间飞瀑,无心人听来着实是气势磅礴,却又清澈见底。而太后与群臣却听得出其深意:工部本就主缮修工造之事,修建粮马道也是职责之内。可刘策却专提河西粮马道,这是要告诉太后,罢了贾博仁的官,不是他刘策不满,而是河西不满。河西大将军周冶素来与贾博仁交好,如今太后一声令下,置往日功绩于不顾,就是驳了周大将军的面子。

        苏怀遇一个激灵,一时间什么都明白了。刘策这是在告诉太后,日后,他就是河西在天都的眼睛和嘴巴。只要天都一日需要河西这座大山,刘策便可稳坐这礼部尚书一日。年岁再高又如何,谁也动不了他。

        刘策啊刘策,平日里看起来浑浑噩噩、畏首畏尾,却走了最聪明的一步棋,找了河西这座大佛,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苏怀遇不易察觉地摇了摇头,心中冷笑几声,却不是在笑旁人,而是笑自己。他竟如此目光短浅,真是小瞧了刘策。

        太后被将了一军,不知如何是好。她被刘策架在了高处:如今执意撤职,就是不念老臣的功劳,寒了人心。若是收回成命,便是冒失戏言,失了体面。她白了刘策一眼,并未开口说话。

        “启禀太后,臣以为刘大人说的有理。”吏部代兵部尚书李成安出列说道。

        “成安,你说说。”太后说道。

        “贾大人为官三十余载,是我们一众年轻臣子们的表率。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臣恳请太后,赐贾老侯爵之位,可让贾老荣归故里,颐养天年。”

        “成安说的有理。”太后本是满面愁容,听了李成安的话后变得眉开眼笑,说道:“是哀家思虑欠妥了。贾老为国操劳,皇帝和哀家都记在心里。今日退朝后,哀家便去向皇帝请旨,尊封贾博仁为荣正侯,配享太庙”

        “臣替贾老谢太后恩典!”李成安赶忙叩拜道。两部尚书李成安既已发话,他身后的一众大臣便也只能跟着拜谢。

        新帝登基后,多少朝臣巴结太后,太后却独宠李成安,不是不无道理的。在关键时刻能帮太后解围,靠的不是阿谀奉承的小心思,而临危不乱的大智慧。

        “好了,今日就到这吧,你们快扶贾老下去休息吧。哀家也累了。”

        太后不给任何人再议的机会,起身走出了龙殿。

  https://www.biqugebar.net/29087_29087201/1218904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bar.net。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ba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