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回到唐朝当昏君 > 第四十九章乌重胤军中突亡

第四十九章乌重胤军中突亡


朱邪执宜来得很快。

        对于朱邪执宜来说,这一段时间他自己的压力都很大,一来自己底下的文臣被晋王府给换了一个遍,二来晋王并没有很快见自己,然后让自己去汴州接自己的父亲回来,当然更为混球的是自从他那儿子朱邪赤心从晋阳回去以后张口闭口就是他和晋王是什么拜把子的兄弟,他认为跟着晋王他们沙陀,他们朱邪家一定能够光宗耀祖,威名传遍大唐天下的。

          好家伙,这完全就是被洗脑了呀。

他也是想要见识见识这晋王李炎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现在晋王召见,朱邪执宜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就赶了过来。

        走进晋王府之后,朱邪执宜撩起衣服就是行了一个军礼道:“末将朱邪执宜拜见晋王殿下。”

        李炎点了点头,面无表情的说道:“起来吧!”

        等到朱邪执宜站起身子,李炎直视着朱邪执宜问道:“本王听闻将军有一个女儿?”

        一听这话朱邪执宜就知道这晋王是打上他女儿的主意了,毕竟晋王以及和他儿子赤心成为了结拜兄弟,若是在迎娶他的女儿的话,那么可谓是亲上加亲,他们之间的一些隔阂也会儿随之消失不见的。

        对于这种联姻结亲的方式,朱邪执宜并不抵触,毕竟政治之中就是包含着这样,而且晋王现在主掌河东,若是与晋王结为姻亲,那么对于他们朱邪家来说也是极好的。

        政治本身就是一种投资,经过这半年多来,他也是看着晋王逐步的执掌河东,排除那些抵抗势力,也是见识了晋王手下河东军游击将军薛奋抵抗回鹘等族的战力,此时的她也是相信晋王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对象。

        他不相信一个除掉王守澄,快速执掌河东的当朝皇子晋王对那个位置没有任何的野心,若是他能辅佐晋王登上那个位置,说不得他女儿还是有机会与天同兽,到时候再来个一儿半女的,那么他们朱邪话在大唐可真就是昌盛无比了。

        心中的小九九不断地泛滥,朱邪执宜也是真的动了心思,听从晋王,河东节度使府的调令对于朱邪执宜来说不算是什么,没有城池对于他来说也不算什么,可是沙陀部落的掌控,沙陀军队的掌控,他可不希望失去。

        资助辅佐晋王对于他来说是可以谈的,可是军队他却是不想失去。

        着也就是他和晋王李炎矛盾最核心的部分。

      “本王速来听闻将军之女朱邪银琦英名远传,本王心慕之,不知将军可远将小女远嫁本王?”李炎目光锐利,很快就是看透了一切,笑了笑说道。

        “当然了若是将军答应,该少的礼数本王一概不少。”

          既然想要给朱邪执宜表现出来诚信,那么一些该少的礼数李炎自然不会儿少的,虽说朱邪银琦不可能成为他的正王妃,但是侧妃的位置李炎还是愿意给的。

        横海的事情越发明了起来,李炎没有多少时间完全収服朱邪执宜去了,所以他只能先想办法将朱邪执宜笼络过来,为横海的事情做准备了。

        侧妃只有两人,一个仇胭脂,一个朱邪银琦,以后采用后宫来拉拢他人也是只能是妾了,至于正妃之位李炎一直都是希望王雯能够坐上去的。

          没办法,王雯为他付出的太多了,尤其是那场遇刺。

        再者,王雯的性格也适合协调后宫,要是像他爷爷和奶奶那样的,郭家势大,那简直就是要玩完的料。

        当然他不是说他奶奶不好,这是放在他们这一脉上郭太皇太后做的其实是极好的,可是置身于他爷爷的位置之上,那简直就是要完蛋的了。

            政治后宫虽然李炎也不喜欢,可是政治就是这样,李炎现在需要完全整合河东的力量,这一关必然是要走的,单纯的排斥世家,排斥那些权贵是不可取的。

            单纯依靠寒门的力量,亦或者单纯的依靠世家的力量都不会长久。

            中庸这才是正道,世家衰微,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有能耐的人还是有的。

          “殿下,小女性子洒脱,末将恐难做主。”

        “放心,只要你答应并给我们创造见面的机会,我会儿征服她比让她成为本王的人的。”李炎邪魅一笑就是说道。

        泡妞他还没服过别人,虽说他前世是个渣渣单身狗吧!

        “既然殿下有办法,那么末将自当为殿下行这个方便。”

          ……

    这次和朱邪执宜的见面实际上还是很成功的,  至少朱邪执宜已经心照不宣的愿意站在自己这一边了,将朱邪执宜由代北调到大同也是没了什么大的阻碍,将沙陀从代北这个扎根的地方调离既有利于李炎全面化的接管代北,也是能够让沙陀成为无根的佛陀,至于调到大同,一方面便于对抗防卫回鹘,另一方面也容易让王宰在大同牵制朱邪执宜。

      李炎第一天什么事都不干,背军纪,李炎跟着他们一起背。

      晋王都以身作则,他们就更不敢轻忽。

      背的好的,晚上有肉吃,伙食就会比以往更好。

      河东兵士一听有肉吃两眼直放光,更加卖力。

        来来去去也就三条,就算是头猪也背全了。

      所以晚上人人有肉吃,伙食也就好了。

        毕竟李炎入主河东一来对各军的伙食本来就不错,蔬菜,肉什么的都是不曾少的,因为从一开始李炎就把军队当做安身立本的工具,又怎么会儿亏大自己最大的依仗去呢?

          为了增进感情,李炎还从晋王搬出来。

        大唐需要他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他实在是不能浪费下去。

        练军,就必须与军队同甘共苦,这样的话才是能够将军队的向心力很好的凝聚在自己的身边,不至于因为将领的私信就是抛弃了君王,抛弃了大唐。

            种种原因,让他没心思沉迷女色,就是连一些政事也是教于了狄辰等人,除非有特别大的要事,方才是来晋阳卫军处找自己。

          第二天站队列,前世他没当过兵,但是早期那些人手的训练法就是他设计的,所以真的亲自实操起来也是有些轻松的。

          腊月的晋阳,天气异常寒冷,长久的站立下去,终究是有些不舒服的,但没人敢有怨言。

            因为李炎跟他们是一样的。

            晋王都这样了,他们这些左卫甲士也只能奉陪到底。

              这正是李炎精明的地方,他深知一个道理,现在不跟着他们一起流汗,将来他们怎么会为自己流血?

            同将士同甘共苦,功必赏,过必罚,这才是一支军队该有的模样。

                反正这种事情必须由他来做,也只能由他来做,因为他是晋王,一位为大唐中兴而存在的大唐亲王呀!

            现在不一样了,都是自己人。

          练了一天队列,吃了晚饭,大家都聚集在晋阳卫军之中,听李炎讲故事。

          李炎别有用心的讲了一堆有气节的故事。

          从苏武牧羊到诸葛亮呕心沥血辅蜀汉,还有自己重新虚构的岳飞精忠报国等等。

          如果有人以为李炎真的就是在单纯讲故事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李炎只是在将忠军报国,再讲忠心罢了。

          毕竟思想的灌输作用太大天大了,后世华夏的政委以及思想教育便是这个道理。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儿出现什么样的人,党政军思想一个也不能放过,当然在这个时代谈党是有些超前了。

          思想的教育必须抓紧,为此李炎甚至有些觉得毕竟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忠君思想的教育,让兵士站在自己的思想之下,按照自己的主张来走,从心坎里服从自己的统治,服从自己的指挥。

        所有人睡下的时候,李炎没睡,首先他需要处理狄辰送过来的政事消息,再然后他需要为明日以及更长远的军事训练做一个长足的计划。

        没有长足的训练计划做支撑,那么练军就是一个笑话。

        当然河东军队很多,可是晋阳的军队却是他根本的根本,所以李炎也是编练了三万卫军,专门负责拱卫晋阳,这就形同于各藩镇节度使最为依赖的大军牙军一样。

      唐代节度使的官署称为使牙,节度使专门组织一支保护牙城与使牙的军队,叫做牙军,或称衙兵。他们有时也被派到外地作战。牙兵是从“牙旗”一词引申出来的,牙通衙,古代大将出镇,例建牙旗,仗节而行,因而他们的官署称牙,后作衙。

      牙军之威自大唐至五代十国无不是威名远迎。

        李炎所组卫军类藩镇节度使的牙军,却又不完全相同,因为在李炎看来这些人在他入主长安之后将会儿成为禁军的。

        李炎不会儿真正意义上的练军,所以他只能根据后世的书本上所看的练兵之法,再是结合上早期薛奋,王宰等人练兵的经验然后制定出来一个还不显得成熟的计划来。

        然后在这计划实施过程之中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他相信等他将卫军训练的差不多的时候,那么一整套相对成熟的练兵之法就会儿出来,然后他就是能够很快的使用到河东其他兵马当中去。

      等到卫军立案成,李炎还会儿依法组建几支军队,这些军队不负责护卫,只负责征伐天下,那样的话,李炎很快就是有了可战之兵,然后他就是可以先收河北三镇,再消各地节度使,收陇西,破吐蕃,灭突厥,征南诏,然后重现大唐盛世。

        天没亮,卫军出了轮值的甲士,其他人没有醒来,李炎就是早早起来了。

        暂时将朝政交给狄辰等人,但这并不代表李炎不理政事。

        早早马安就是前来通禀新一轮的政事了,“慈恩寺方丈觉苦和尚近来在长安贿赂朝臣,貌似是因为河东道教大兴而佛教衰微一事……”

        说道最后,马安就是迟疑起来,支支吾吾地,在也是发不出声来了。

        李炎不由眉头微皱,“说下去,他们还想怎样?”

          李炎虽然已经能够猜出个大概,可是他还是想要让马安说出来。

        他还真就不信了,王守澄一党已经没了,那些佛门秃子不知道安安分分下去,莫非还真就想要将朝廷矛盾对准到自己身上?

        李炎已经发话,马安不敢再做隐瞒,身影有些低沉地就是说了出来,“他们打算联合朝臣弹劾殿下,让殿下回京接受审判,甚至是在必要的时候对殿下下杀手。”

        当结果出来的时候,李炎原本还是能够压住的怒火彻底地就是爆发出来了,“这些秃子当真是翻了天了,不知死活。”

        “先让李浑的暗卫监视住那些人,然后将欲对本王不轨的那些和尚给解决了吧,至于朝廷上本王会儿让仇士良帮忙对于那些朝中之人的。另外再着道士赵归真联合道教之人在晋阳中造势抨击佛教去,将这佛道二教的争斗推上最顶峰,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不管道教,佛教,归根结底都是要在河东他的掌控之下的,佛教打压是一定需要的,但是甜头也是需要的,归根结底是要让他和道教一样回归正常,而不是进入异常的狂热状态。

          这个时候佛教的势力非常强大,佛教寺院的规模比皇宫还要大,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寺院不纳税,对国家财务是一个重大损失。同时僧人过多亦会影响生产活动,造成田荒民饥等后果,影响国家稳定。一定程度的灭佛也是利于加强河东节度府的权力,扩大河东政府的税源。

          北周武帝灭佛运动确立了沙门必须尊重皇权的政治的原则,这也是李炎想要的效果。

  虽然不日回鹘和契丹使节都是会儿途径河东,但是在李炎眼里他们就只不过是昭义的陪衬。他们没有那么重要。

        但是如果他打算从昭义这里捞更多的好处。

  这些在河东节度府看来上不得台面的使节就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昭义使者所来时为了什么,实际上李炎也是知道的。

        无非是横海的事情,乌重胤、王智兴、平卢节度使康志睦、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卢龙节度使李载义、义成节度使李听、义武节度使张璠各率本镇兵马讨伐李同捷,一路高歌猛进,可是十一月乌重胤因病去世,当时有二十多名将领、士兵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哀悼他。

      很快王廷凑出兵骚扰魏州北境,以援助李同捷,不久前魏博将领丌志沼率行营兵卒叛乱,倒戈攻打魏州。诸军攻击丌志沼,而王廷凑出兵接应他,史宪诚形势危急。

          现在横海局势可谓是一团乱麻,明明魏博史宪诚一直给李同捷提供粮草,和李同捷,成德王廷凑互为联盟,结果现在倒好王庭凑跟着进攻他老家魏州去了,他还能怎办,只能协助朝廷了呀。

        可是即便这样内外交困,成德危险不已,昭义和魏博相邻,自然想着将事情尽快解决,所以也就是想到了河东晋王李炎还有河中康承训,可是康承训是李炎的人,想要河中动,只能让河东动才行。

      所以这昭义也就是派人前来了,而且李炎还相信不久朝廷使者也会儿前来让他出兵成德的。

  李炎想了想,对下方的狄辰道:“几日后各路会陆续到达晋阳,你知道该如何做吗?”

  狄辰也苦思一会儿,道:“按照各地惯例迎接?”

  https://www.biqugebar.net/32981_32981951/777247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bar.net。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bar.net